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使用外展支具與內旋位吊帶對疼痛和功能的影響
肩袖撕裂是一種常見的肩部損傷,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和功能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進行調理.與開放手術和關節鏡下輔助手術相比,關節鏡下肩袖修復由于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已獲得患者和醫生的認可.近年來,隨著老齡化日益嚴重,接受關節鏡下肩袖修復的患者數量不斷增長.盡管肩袖修復手術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結果,但是不管開放手術還是關節鏡下的肩袖修復,都可能會引起患者術后較為長期的疼痛.手術修復中對肩袖張力的控制,與肩袖愈合、術后疼痛關系密切.報道顯示,手術中肩袖修復張力的控制對手術的成功非常重要,對術后疼痛也有影響。在手術過程中,肩袖被動緊張程度的增加導致術后疼痛顯著增強.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建立在肌肉骨骼模型的基礎上,對臨床上肩袖修復手術后,肩關節支具固定的位置對疼痛的短期和長期影響涉及較少.因此,我們收集了關節鏡下肩袖修復并利用肩關節支具等進行術后固定的患者病例資料,評估術前、術后患者的疼痛相關數據,探討可降低肩袖張力的外展支具是否能夠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
肩袖張力對肩袖修復的影響
肩袖張力的大小對手術的成功及術后修復具有重要作用.Kim 等通過張力計檢測肩袖修復術中的修復張力并對132例患者進行了約1年隨訪發現,修復張力與修復部位的愈合程度呈明顯負相關,高張力修復會增加愈合不良的發生風險,Davidson等也發現,修復張力達到8磅以上時,將導致肩部疼痛和功能的顯著惡化.Jerosch等建議,旋轉中立位和至少30°的外展才能獲得肩袖低張力的修復;對于撕裂超過2cm 的肩袖損傷,則建議外展60°.而Jackson等人在肌肉骨骼模型上,根據肩袖全層撕裂的位置和長度,模擬了肩關節最佳的固定位置,并報道最理想的術后肩部姿勢,包括岡上肌和岡下肌也受累時的最佳位置等,并進一步指出應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比如撕裂大小、受累肌肉情況等選擇最佳固定位置.
肩袖修復術后的肩部固定
目前多種術后固定技術或工具,如外展位支具、枕頭、內旋位吊帶,已應用于臨床提高肩袖修復手術的效果,并進行了幾項體外研究,以尋找最佳的肩部固定姿勢.但術側手臂的固定位置至今尚未達成共識.而且不同固定工具對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尚不清楚.Hawthorne等的研究顯示,肩袖修復術后使用外展枕頭可明顯降低修復的岡上肌肌腱張力.理論上,降低肩袖張力可緩解患者疼痛.但Mollison等的分析顯示,肩袖修復術后人們最常用的固定用具是外展吊帶枕,其固定位置為中立位或輕度內旋,而人們更傾向于輕度內旋位固定.但是外展或內旋,哪種固定方式更能促進患者的術后疼痛減輕和功能恢復,則仍有爭議。